2017-04-20 08:58:00 陳漢春
四月的家鄉(xiāng),瘦骨嶙峋,裸露的土地是松弛的皮肉,干涸的沙溝是枯竭的血管。馬路上也有零星的人,提著包裹,一撥人又要出門打工。送別的是年老的父母、蹣跚的孩子,年輕夫妻拋家舍子要去不知前景如何的遠方。男人習慣了這種候鳥般的遠行,嘴里叼著煙卷,滿臉疲累與迷茫。女人,眉眼低垂,重重心事都裹在緊實的頭巾中,囁嚅的嘴唇,是對老人孩子一遍遍殷切的叮囑。
村子里有彩鋼砌成的羊圈,但沒有羊群。羊吃草吃料,長肉長膘,價格卻一直水瘦山寒,豐潤不起來。年輕人唯一留下來的夢想就這樣被鋒利地擊碎。前些年,還有人信心滿滿地養(yǎng)羊、養(yǎng)牛,牛是黃牛,整個夏天趕到松樹山,主人十天半月才去山里轉(zhuǎn)轉(zhuǎn),只要黃牛的數(shù)量沒有減少,就放心地回家,除草,渥肥,忙活生計。黃牛從小南泥溝轉(zhuǎn)到大南泥溝,不用擔心狼的襲擾,逐水草,隨處臥息。深秋時節(jié)從山里趕回來,就在收割完的莊稼地里四處覓食,不用擔負套犁拉轅的農(nóng)活,日子過得自由自在。村里也有幾群羊,張家的羊,王家的羊,男羊倌,女羊倌。羊群每天迎著晨曦上山,日暮時分,披著霞光,在澇壩里飲水,滿村子都是咩咩的叫聲。
也僅僅十來年的工夫,山還是那些山,水還是汩汩流淌的清泉,牛倌、羊倌腿腳卻老了。山里人粗放式的養(yǎng)殖,抵不過企業(yè)精細化的模式,加上原先隨意放牧的山林,變成了水源涵養(yǎng)林,被保護了起來,作為村莊田園牧歌元素的牛群羊群,漸漸淪為“瀕危物種”。日之夕矣,羊牛下山的鄉(xiāng)村風景,變成了衰草離披的殘照。
你聽過僅一戶人家的村莊嗎?就是我們的鄰村。向西翻過一座山,原先是一個大大的村莊,南邊的叫上夾溝,北面的叫下夾溝。白家、郭家、陳家,說起這三個姓,周邊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夾溝。這是一個由三個大姓支撐著的村莊,現(xiàn)在僅有一戶人家。搬家的走了一家,留下一只貓;又走了一家,留下一只狗……白天,一群狗,在村莊的頹壁殘垣里尋找一點可用來充饑的食物,一群貓,瞇著眼睛蹲在墻頭懷想昔日人聲鼎沸的好時光。
站在四月的山坡上,各種復(fù)雜的情緒讓人百感交集。是因為我的祖輩曾在這里播撒過辛勞的汗水,還是一次一次看到喧鬧的村莊一天天變得蒼老無比?好像什么都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我在追問自己,但感覺我一人擔負不起逃離的責任,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都選擇逃離和舍棄,一個人煙阜盛的村莊,就這樣失掉了營養(yǎng),委頓蕭條。
幾只紅嘴鴉,撲閃著翅膀從山坡飛過,“嘎——嘎”的叫聲嘹亮而高亢。想不到這種久未謀面的鳥兒,居然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它在崖邊做窠,在地埂上吃蟲,和村莊為鄰,與人平安相處,從來不生活在曠郊野外。天地有眷顧,留下了這黑羽紅嘴的鳥兒在村莊留守。
村里的老人也說,過了谷雨,播過種子的土地又是一茬莊稼,村里的人是少了點,但想家的人會越來越多。聽著這般溫情的話語,我的腳步輕盈了許多,因為我看到,在四月春寒料峭的風中,山坡上有星星點點的打碗碗花已經(jīng)展開了新葉。幾場春雪,幾場春雨,我的村莊又是一個碧綠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