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上海生飛家庭農場的“三本經”

      2019-06-27 17:49:00   

      “你看看這些稻草,都已經被分解的差不多了,全過程也不需要化肥農藥,這些廢棄物可以直接還田。”5月中旬,在浦東新區(qū)宣橋鎮(zhèn)生飛家庭農場,農場主黃生飛扒開田間的水稻秸稈長垛,抓出一把腐爛的稻草秸稈說。而完成這項“工作”的,正是黃生飛今年首次嘗試種植的大球蓋菇。

      冬閑田里的“循環(huán)經”

      站在黃生飛家門口看去,就能夠看到這片種植大球蓋菇的“試驗田”。說是試驗田,是因為這是她第一次嘗試露天種植大球蓋菇,而且一試就是10余畝。

      大球蓋菇被許多人稱為“上海松茸”,品質好、菇味濃郁、營養(yǎng)豐富,盡管在浙江等地具有多年的栽培種植經驗,但在上海地區(qū)一直沒有成規(guī)模推廣。在浦東新區(qū),更是鮮有成規(guī)模種植大球蓋菇。

      “我們流轉的土地大約是500畝,這10多畝菌菇種植正好可以解決全部的稻草。”黃生飛說。據測算,每畝大球蓋菇可以消納大約30畝水稻產生的秸稈,大球蓋菇的栽培方式簡單粗放,只要把菌種接種在秸稈上,不需要滅菌、發(fā)酵等復雜操作,具有很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這也正是黃生飛選擇大球蓋菇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栽培方式簡單,但收集稻谷、堆疊成垛、放置菌種、開發(fā)排水渠等等,各項成本累計起來并不低,再加上沒有任何種植經驗,所以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內心還是多少有些猶豫和忐忑。后來,在浦東新區(qū)農業(yè)農村委有關負責同志鼓勵,區(qū)農技中心專家的技術支持下,黃生飛還是在第一次嘗試就是10余畝的“大手筆”。

      “今年氣溫、濕度剛剛好,本來這個時間應該結束了,沒想到陸陸續(xù)續(xù)還有菇冒出頭來。”黃生飛說。事實上,進了收獲季節(jié),黃生飛的忐忑就已經消失了。據估算,試種的大球蓋菇畝均產量達到了兩噸,銷售價格穩(wěn)定在每斤20元,為這塊冬閑田增加了一大筆收入。

      而更讓黃生飛開心的,是用來種植的水稻秸稈的分解程度。5月初,她已經迫不及待地用秸稈還田機械“人為破壞”了兩壟秸稈長垛,只為了檢驗秸稈還田的效果。“秸稈還田有時候不容易分解,還可能帶來耕作層變淺、病蟲害高發(fā)等問題,但是種植過菌菇的稻草,即使大量還田也不會影響,甚至還可以修復和改良土壤,這樣下一年的大米品質也會提升。”黃生飛說。

      種水稻產生的秸稈用來種菌菇,種菌菇改良和修復好的土壤用來種水稻,作為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家庭農場,黃生飛大腦里的循環(huán)農業(yè)還是圍繞她的“生飛大米”謀劃著。

      包裝帶上的“品牌經”

      在生飛大米的包裝袋上,除了品種、農場介紹、建議蒸煮方式等內容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用自己的頭像作為生飛大米的LOGO,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就像是消費者一年365天的看著你、監(jiān)督你,做不好就對不起人家的信任。”黃生飛說。

      出生于1980年的黃生飛是浙江人,1998年來到上海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服裝廠上班,2006年去日本從事服裝加工,三年后回浦東創(chuàng)辦了服裝廠,因為從日本帶來的技術和訂單,服裝廠的生意也是紅紅火火。

      回歸到農業(yè),完全是一次政策機遇和個人的“執(zhí)念”。2015年,宣橋鎮(zhèn)季橋村在村里推出土地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將流轉出的106畝土地實行“公開競爭”,黃生飛面對的對流轉土地質量的不了解、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多位競爭對手,作為公交車司機的丈夫甚至聲稱“地里的活兒一天都不會管”。

      在成功獲得106畝土地經營資格后,對農業(yè)并不熟悉的黃生飛把常年種地的父親請來,開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經營。

      2016年,市農業(yè)農村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再加上浦東新區(qū)“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為特征的農業(yè)定位影響下,黃生飛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優(yōu)質品牌大米生產——選用上海本地優(yōu)質稻米品種“松早香”系列,從外地運來鴿糞作為有機肥施用,學習稻蝦共生模式,到現在又嘗試種植大球蓋菇的循環(huán)農業(yè)……

      正是依靠這些綠色種植的嘗試和探索,生飛家庭農場依靠口碑營銷,就在2017年實現了10萬斤的大米銷售量,單這一方面,農場的營業(yè)額就超過了100萬元。

      隨著農場品牌的建立,經營成效明顯,家庭農場的經營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農場經營規(guī)模從2015年的106畝增加到現在的500多畝;長期在浙江臨安租地種植的弟弟也來到上海,成為農場的農機手;原來不支持她種地的丈夫也參與進來,成為農場大米的“銷售總監(jiān)”……

      2018年,生飛家庭農場被評為上海市示范家庭農場,生飛大米也成為每年浦東新區(qū)農博會最有號召力的品牌之一。

      在生飛大米的包裝袋上還寫著這樣一句話——“不用菜也可以吃一碗白米飯,燒粥更好吃哦!”簡單樸實的廣告語背后,是黃生飛對自己生產的大米的“品質自信”。

      接二連三的“產業(yè)經”

      2018年,黃生飛帶著一份題為“酒文化主題農場發(fā)展項目”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出現在上海市新型職業(yè)農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的現場。這位自小接受紹興酒文化熏陶的浙江人,深知酒文化的魅力。據介紹,米酒釀造工藝是她家族代代相傳的,已經延續(xù)四代,祖輩是遠近聞名的釀酒師,用于過濾的金屬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我對自己種植的大米有信心,好米釀好酒。如果米酒能成為我們農場的另一個招牌產品,那我們就可以實現‘接二連三’了。”在生飛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一排整齊排列的大缸,有的大缸里已經釀出了部分米酒。“現在只能用來展示釀造工藝、讓客人體驗釀造過程和品嘗,如果可能的話,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合作等形式,獲得米酒的釀造銷售資質。”黃生飛說。

      事實上,除了米酒釀造,家庭農場已經在土地上實現了“接二連三”。例如大球蓋菇,除了進入標準化菜場銷售,采摘也是銷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場采摘的價格大約在20元,效益明顯。“而且與采摘瓜果的體驗完全不同,有一種尋覓的樂趣,前來采摘的小朋友非常開心。”黃生飛說。

      除了大球蓋菇的采摘,生飛家庭農場還先后策劃、接待水稻插秧比賽等多種農事體驗活動,延伸了產品鏈,提升了附加值,使土地的收益不斷增加。

      黃生飛還在醞釀著自己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今年將增加200畝左右的綠葉菜種植,“行情好了就出售,行情不好就做綠肥”;選擇一部分土地改種其他經濟作物,打造體驗農場;繼續(xù)探索擴大大球蓋菇的種植,持續(xù)改良土壤……

      盡管生飛家庭農場在經營中還面對著地塊分散、經營成本上升等各種制約因素,但在這500多畝土地上體現出的循環(huán)經、品牌經、產業(yè)經,正是上海綠色田園建設中,新時代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應該體現出的氣質和格局。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29-87031703 www.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