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2 17:37:13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2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搬運大米、登記入庫、檢查質量……重慶石柱縣下路街道55歲的劉世莉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天天早出晚歸,事事親力親為,不僅將自己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廠管理的井然有序,而且?guī)ьI7位農民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產業(yè)結構出商機 加工稻米始創(chuàng)業(yè)
昨(11)日,筆者來到石柱縣下路街道,走進劉世莉組建的大米加工車間時,額前頭發(fā)漸顯斑白的她帶領5位工人正干得風風火火。
偌大一個生產車間,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在上班,筆者正在納悶時,她跑過來介紹說:“這是一條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大米加工流水線,從稻谷進倉到大米包裝入庫,雖然有15道生產工藝,但只要5個人就夠了,每天上班8小時可加工大米30多噸。”
2014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如火如荼開展以來,伴隨著深度調整產業(yè)結構的步伐,石柱縣種植有機水稻的農戶越來越多。時年50歲,正在苦苦奔波尋找創(chuàng)業(yè)門路的劉世莉瞄準了產業(yè)結構調整產生的商機,便四處籌集資金,在下路街道租用數間民房,投資上百萬元,注冊成立了公司,并購買了一套日加工大米量為100噸的流水生產線。
收購最好的稻谷 加工最好的稻米
生產經營漸入佳境以來,劉世莉便為自己加工的大米注冊了商標。
石柱縣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的優(yōu)質晚熟水稻,加工出來的稻米顆粒飽滿、色澤潔白,而煮成的米飯綿滑細膩、香醇適口、味道極佳,成為劉世莉的眼中“盯”。每年從春季種植稻秧到稻谷收割階段,她多次到各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水稻種植地查看稻秧長勢、防病治蟲和稻谷成熟情況,再選擇性收購優(yōu)質稻谷。
劉世莉秉持著“質量求生存、品牌求發(fā)展”理念,向著“收購最好的稻谷,加工最好的稻米”的經營目標執(zhí)著奮進。筆者在其成品倉庫看到,各系列品種大米在規(guī)劃的區(qū)域內堆放得整整齊齊。
“每個月銷售大米在300噸左右,春節(jié)期間的銷售量則大量增加,一年下來銷售量在4000噸以上。”銷售人員劉瑞介紹說,其產品遠銷湖北的建始縣和恩施州等地,近銷鄰近的豐都、忠縣、彭水、石柱等十余個區(qū)縣。
幫扶帶動見成效 7村民脫貧致富
一條從底樓成品倉庫直通到二樓的輸送帶吸引了筆者的目光。原來,運輸大米的貨車只要??吭诙枪镜拈T口,一袋袋包裝好的大米通過輸送帶源源不斷地傳送,便可實現自動裝貨。
“有了這配套輸送設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劉總時時刻刻在為減少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而操心操勞。”已在該公司上班整整5年,從事生產管理的馬澤和說道。
今年年過40歲的馬澤華在浙江省的蕭山區(qū)務工多年,由于左手殘廢,在外務工工資較低,家庭一直比較貧困,2015年春節(jié)回到下路街道過年時,正趕上劉世莉的公司招工,他到廠里查看一番后,決定留在老家上班,沒想到一干就是5年之久。
“我現在每個月工資有6000多元,大米生意好、加工量大的時候工資更高。”馬澤華樂呵呵自我介紹說,這里勞動強度不大,每天工作只有8個小時,很幸運在老家找到了這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讓我走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家住下路街道柏樹村的隆江兵也是該公司的一位老員工。在該公司上班3年后,家里便修建起了嶄新的磚瓦房。
“我們每月的保底工資是3500元,另外還有獎金,在這個公司車間上班的有5名工人,另有1名送貨的駕駛員和1名銷售人員,上班的7個人以前的家庭都比較貧困,現在都過上了好日子……”年過半百的羅和先向筆者介紹道。
時光如白駒過隙,5年來,劉世莉風雨兼程、勤勞苦干,帶領工人開辟出了生產經營的新天地,走上了企業(yè)與工人增收的雙贏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