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菜農王玉和的“雙城生活”

      2020-06-28 17:30:44   

      早上七點半,熱氣騰騰的小米粥和熗炒平菇擺上餐桌,王玉和吃過早飯,一邊催促女兒吃早飯,一邊拿起車鑰匙準備出門。

      今年50歲的王玉和家住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海石灣鎮(zhèn)金海天嘉園,他工作的地方是河對面的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xiāng)金星村,離家僅有20分鐘車程,每天往返,他要經過一座橋,一條河,跨兩個省。

      開車行駛在連接兩地雙向六車道的川海大橋上,湍急的湟水河從橋下流過。

      王玉和說:“盡管民和、紅古兩地隔河相望,以前去趟民和繞來繞去需要一個小時。”

      2019年,川海大橋建成通車,加快了甘青兩省間的商貿往來和人員交流,也加大了兩地同城一體化發(fā)展的力度。

      早上八點,王玉和走進民和清芳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換上工作服,簡單和員工開了晨會后便開始挨個檢查大棚內食用菌的長勢。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大棚。棚內溫度、濕度都是食用菌生長的關鍵要素,如果發(fā)現壞了的菌菇,要及時把它清理掉。”王玉和說。

      早在1994年,王玉和就在海石灣鎮(zhèn)做起了食用菌栽培的行當。“這一干就是26年。”他黝黑的面孔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2010年,隨著城市發(fā)展,他在海石灣鎮(zhèn)承包的3畝土地被征用。面臨“失業(yè)”的他卻在民和縣看到了繼續(xù)栽培食用菌的希望。

      當時,金星村的土地正在大規(guī)模流轉,王玉和在金星村承包了2個大棚,他把栽培技術從海石灣鎮(zhèn)帶到了民和縣,成為民和縣食用菌栽培產業(yè)的帶頭人。承包大棚的第一年,食用菌產量就達到40噸。

      “多年來,我們栽培的都是無公害食用菌,不打農藥,不上化肥,這也是我們產品的優(yōu)勢之一。”王玉和說,他已經在民和縣、紅古區(qū)的各大蔬菜銷售網點打開了市場。

      “每天凌晨5點,沿川海大橋,負責配送的工作人員會把前一天采摘好的平菇從合作社運往蘭州市紅古區(qū)的蔬菜市場。”王玉和說,“從川海大橋走,不但節(jié)省了一半的時間,一輛貨車一年還能節(jié)約5000元左右的油費。”

      2015年,王玉和與當地4家農戶合作成立民和清芳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大棚也從2個擴大到22個,年產量達到600噸左右,還解決了當地20多個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王玉和的“雙城生活”越過越美,食用菌的生意也正越做越大。作者: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張子琪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