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守望麥田助高產

      2020-09-21 09:02:29    楊杰

      “同學們看,這就是大米的整個生產流程,收割回來的稻谷在這里通過礱谷、碾米、色選、分級以及拋光等工序,就變成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了。”9月15日,筆者見到張正茂時,他正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在愛菊集團生產車間里參觀學習。

      今年59歲的張正茂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研究員和碩士生導師,同時也是科克舍套農業(yè)科技示范園首席專家。他扎根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土地,幾十年如一日地潛心鉆研小麥育種技術,先后培育出多個小麥新品種,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其本人也屢獲殊榮。

      對于1961年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的張正茂來說,“吃不飽”是他對于那段歲月最深的記憶。“那時候一個村里好幾百口人,土地又少,各家的麥子根本不夠吃,糧食非常短缺。”因此,張正茂更懂得農民的艱辛和糧食的重要。

      “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真正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這一想法自幼時就在張正茂的心里生根發(fā)芽,并且日益壯大。高考填報志愿時,他毅然決定報考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學習農業(yè)知識,以自己的力量造福鄉(xiāng)親。

      “入學之后,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教授的一番話令我備受鼓舞,他說,農業(yè)是一個能為全人類解決吃飯問題的大產業(yè),值得我們去努力探索,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研究農學的決心。”大學畢業(yè)后,張正茂選擇留校任教,開始了他的育種之路。

      品種選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收集、篩選材料到配置組合,再到多點試驗,直至最后的品種推廣,往往需要十余年。與此同時,育種過程中也不乏各種挑戰(zhàn)與困難。

      “早些年試驗地非常緊缺,我只有4畝地,經費也不足,收割、清選、晾曬、考種,這些全部都由我們自己干。那時沒有專業(yè)設備,我們只能用眼睛看,用牙咬。而且,品種培育出來,推廣也是個問題。為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新品種,我們就自己背著種子坐班車到處去推廣。”提及往事,張正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對于張正茂來說,種下的不僅是一粒粒種子,更承載著萬千農民的希望,因此,他絲毫不敢懈怠。從整地、播種到收獲、晾曬,他都守在田間地頭。盛夏時節(jié),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胳膊也脫了皮,但他從不在意。晾曬小麥時,有時夜里突然下雨,他一骨碌爬起來就去收麥子。憑借著對小麥育種的滿腔熱愛,張正茂在田間地頭堅守了三十余載。

      “他一年到頭也休息不了幾天,別人過周末,他永遠都在工作。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快退休了,但他還是干勁十足。”張正茂的妻子告訴筆者。在農學院,說起張正茂,學生們紛紛贊嘆不已:“張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他對待專業(yè)認真嚴謹,我們都以他為榜樣。”

      “小麥育種雖然過程艱辛,但其意義非凡,要投入十分的熱愛才能做好。同時,這份事業(yè)也需要傳承,我希望能將我的工作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學生,讓這些成果在他們手中延續(xù),讓更多農民受益,讓大家都能吃到優(yōu)質放心的糧食。”張正茂感慨道。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29-87031703 www.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