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吉林白城:河湖連通變鹽堿地為魚米鄉(xiāng)

      2020-12-24 17:39:43   

      “一進洮南府,先吃二兩土。這次沒吃夠,下次接著補。”

      白城市地處吉林省西部,這里有世界三大蘇打型鹽堿地之一,曾經十年九旱、風沙漫天,人稱八百里瀚海,寸草不生。

      但那是過去?,F(xiàn)在的白城,城外生機勃勃,水草豐茂沿途皆綠;城內綠草如茵,景色宜人,這天翻地覆的變化,要從7年前說起——2013年,吉林省啟動了首個以恢復和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目的的重大生態(tài)水利工程——河湖連通工程。

      河湖連通由一系列大型工程項目組成,利用自然水系和興修的水利工程,通過采取提水、引水、分水方式,把汛期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的富余洪水資源存蓄到天然湖泊和濕地當中,使其形成網絡縱橫、星羅棋布的水系網絡,在白城大地再現(xiàn)江湖互濟、草茂糧豐、魚興牧旺、碧水藍天、人水和諧的景象。

      從土壤鹽堿化到豐收魚米鄉(xiāng)

      走在田埂上,白城市鎮(zhèn)賚縣農民劉清杰盤算著,明年再多種上十幾坰地,收入還能再往上“竄一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坰產1.2萬斤,能賣1.8萬元,去了成本也能凈剩6000多元錢。

      原來是啥樣?“哎呀,那個不用提,原來這地都是鹽堿地,高高低低像野泡子一樣,種一年也沒啥收成。”劉清杰感慨地說。

      他腳下的土地,就位于河湖連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主干渠上,經過引來的江水多年灌溉,鹽堿化土壤得到了明顯改善。

      據白城市水利局局長范非介紹,2013年白城市實施河湖連通工程以來,全市地下水最高時平均上漲了1.02米,約1.5萬農田井得以恢復灌溉能力。增加農田灌溉水量近5.5億立方米,2013年到2019年全市糧食連續(xù)7年獲得大豐收,產量呈逐年提高趨勢。

      不僅如此,河湖連通工程帶來的水域面積、可養(yǎng)殖水面的增加,使得漁業(yè)快速發(fā)展。“今年投了4.5萬公斤蟹苗,收獲了20萬公斤河蟹!”大安市養(yǎng)殖戶程成指著大安市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的葦塘說。

      如今,白城市養(yǎng)殖水面基本恢復到歷史最大,2019年漁業(yè)產量達到4.72萬噸,刷新了歷史紀錄,實現(xiàn)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穩(wěn)糧增效、稻漁雙贏”的綜合效益。

      從水資源短缺到生態(tài)宜居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深秋的莫莫格水草豐茂,美不勝收。無數的大雁、野鴨在蘆葦中嬉戲、捕食,藍天之上,水面之下,葦海之間,觸目皆是。莫莫格村祖祖輩輩都以打魚為生。

      “30年前,日子可不好過,”莫莫格鄉(xiāng)莫莫格村的魯志剛告訴記者。當時,白城地區(qū)連年干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水斷流、水庫枯水司空見慣。

      河湖連通工程以來,充沛的水資源重新回到了這里,濕地再次成為白城市的一張生態(tài)名片。拿莫莫格濕地來說,白鶴棲息數量由原來的500多只增加到現(xiàn)在的3800多只,占全球白鶴數量的95%。通榆縣興隆、勝利兩座中型水庫連續(xù)12年干枯的歷史得以結束。

      撫今追昔,白城市攝影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潘晟昱感慨萬千:“水系貫通了之后,整個濕地草原河流流經的地都可以涵養(yǎng)雨水和過境的河水。像綠頭鴨的大種群,10多年我們都看不到了,現(xiàn)在見到大群了。過去灰鶴、白頭鶴沒有這么多,現(xiàn)在灰鶴已經達到4000只左右了,白頭鶴能達到700多只,過去白頭鶴我們能見到10只8只就感覺很幸福了。濕地的容量大了,環(huán)境好了,適合它們覓食、停歇、休息的地方多了大了。”河湖連通工程的受益者,不僅是鄉(xiāng)村、濕地。在白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給居民生活環(huán)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轉變。“景色更美了,公園、河水,咱啥也不差。”72歲的居民齊志遠說。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副書記高波說,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城市設施的建設與合理規(guī)劃,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過濾,并收集儲存起來;在需要水的時候,城市又能夠像海綿一樣將水排出,進行合理利用。

      作為東北地區(qū)唯一一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白城市已建設改造了116個建筑與小區(qū)、58條道路、13個公園廣場、48條污水管網(總長度19.5公里)、37條雨水管網(總長度11.5公里)、3條河道溝渠(總長度5.8公里)、2條道路生態(tài)溝渠徑流行泄通道等,全面完成試點任務,實現(xiàn)了“老城變新城、小區(qū)變花園”的生態(tài)宜居環(huán)境。記者 楊 侖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29-87031703 www.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