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09:11:16
張選剛到李萍竹的大棚里進行技術指導。 記者 盧萌攝
記者 盧萌 通訊員 張旭
張選剛原本是一所民辦學校的校長。在精準扶貧時,他搖身一變,成了一所“香菇學校”的校長。這一變,不僅他自己時來運轉,很多貧困群眾也跟著他受惠不小。
張選剛家在韓城市芝陽鎮(zhèn)柳村。前些年,他自費辦了一所學校,后來,由于生源沒有保障,學校被迫關了門。關了門的學校成了一個空院子,不當校長的張選剛也被迫面臨二次創(chuàng)業(yè)。
望著空落落的校園,張選剛在思索,干點什么好呢?
校園地處喬子玄山區(qū)。這里的農民以前都是以種地為生,后來開始種植花椒。因為氣候原因,花椒種植的風險非常大。尤其是冬春季節(jié),碰上寒流,花椒樹會成片成片地凍傷或者凍死,給單純依靠花椒養(yǎng)家糊口的當地群眾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和苦惱。張選剛在想,除種花椒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增加農民收入的路子呢?
于是,張選剛在全國各地跑了好多地方,到處考察,到處學習,終于瞅準了大棚香菇產業(yè)。他發(fā)現(xiàn),這個項目技術門檻不是很高,一般農戶都可操作,而且效益比種花椒可觀得多。主意已定,張選剛沒有猶豫,立馬籌集資金,把原來的學校改成了“香菇學校”。在校園的空地上搭了22座香菇棚,又把原先的教室,改成了養(yǎng)菌室。
一聽說張選剛要種香菇,附近村里的人都感到很好奇。人老幾輩,這山塬上的農民只種過莊稼和果樹,從來沒聽過誰還種過香菇。人們都跑到張選剛的學校,就像看西洋景,探究香菇咋能從一個一個“黑棒棒”里長出來。張選剛從鄉(xiāng)親們的好奇中,看到了這個產業(yè)的廣闊前景。他就像當初到各村招收學生一樣,動員對香菇生產有興趣的農民,要么到他的基地來打工,要么到基地來學習,在實踐中掌握種植香菇的經驗。他想,這么好的項目,不僅要讓自己賺錢,還得讓更多的鄉(xiāng)親也能通過它賺到錢。
于是,張選剛立足“香菇學校”,辦起了一個香菇產業(yè)合作社,吸納了12戶農戶參與。合作社負責為農戶提供養(yǎng)菌棒以及技術培訓和指導,等香菇成熟后合作社再統(tǒng)一回購銷售。去年,合作社累計生產加工食用菌棒50萬棒,生產香菇25萬公斤,12戶農戶實現(xiàn)凈利潤43萬元。同時,周圍13個村子的161戶貧困戶每戶從中分紅1200元。
李萍竹就是在張選剛帶動下發(fā)展起來培育香菇的一戶脫貧戶。開始,她是合作社里的第一批工人,經過半年的培訓和工作,李萍竹發(fā)現(xiàn)種香菇的確是個致富的好路子。于是,李萍竹在信用合作社貸了7萬元,在自家地里投資建了兩座香菇大棚。
“菌棒是合作社提供的,遇到困難合作社有專門的技術員給我指導培訓,也不用擔心銷路。我只要按時給菌棒注水,收菇就好。一公斤好干菇能賣60多元。”去年,靠這兩座香菇大棚就有2萬元收入,加上花椒收入,李萍竹徹底告別了貧困。
張選剛的民辦學校“倒閉”了,但他辦的“香菇學校”一天天地紅火起來。在帶動群眾致富的同時,張選剛去年也掙了100多萬元。有了美好的開始,張選剛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今年,他計劃繼續(xù)擴大香菇種植的規(guī)模,動員更多的農戶加入種菇大軍,把香菇做成繼花椒之后又一個大的富民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