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5:04:11
檢測員席昕在成像儀上察看根結線蟲數量。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消費者永遠關心的話題。農業(yè)的綠色、高質量發(fā)展,從土壤消毒、“無毒”種苗、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直至嚴格的管理標準,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在大家的眼里,農作物病蟲防治有一個相知甚少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最前端的有害生物檢測。引發(fā)病蟲害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到底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病蟲害數量達到什么標準才會影響生產?就像人去醫(yī)院治病一樣,只有弄明白了生病的具體原因是什么,才能精準對癥下藥,用什么藥、用多大劑量的藥才有科學依據。做好了這個前提,科學用藥、減量用藥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近日,記者跟隨北京市植保站的檢測員來到北京廣源富民農副產品專業(yè)合作社,了解病蟲害防治從取樣、檢測、對比、診斷的全過程。
在育苗大棚內,一盤盤西瓜、茄子、辣椒等果蔬類的基質苗擺在育苗床上。合作社理事長李鐵軍說:“土傳病害根結線蟲病在西瓜前期就形成為害,是一種‘頑疾’,后期會陸續(xù)出現炭疽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等葉部病蟲害,都需要提前預防。”
近兩年,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檢測實驗室將該合作社列為試點,從大棚西瓜定植前就開始陸續(xù)分階段采集土樣和植株樣品,然后帶回實驗室開展檢測,跟蹤土壤中的根結線蟲、葉部的白粉病、紅蜘蛛等主要病蟲數量的變化。
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檢測實驗室盧志軍博士介紹,對于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地上部分肉眼比較容易觀察,且有一些配套的儀器設備可以監(jiān)測,提醒什么情況需要用藥。而土壤中微生物引發(fā)的病害肉眼不易看見,只能通過樣品帶回實驗室通過顯微觀察等手段化驗檢測,然后收集數據,確定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種類甚至是數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植物沒有明顯的癥狀甚至沒有癥狀,但事實上已經生病了,姑且稱之為“無癥狀感染植株”,則需要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基因檢測,從而避免無癥狀感染病株大面積栽種和病蟲害的廣泛傳播。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增強農作物病蟲的診斷能力,北京市植保站組建了三級植物健康體系,并將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檢測實驗室打造為北京農作物的“三甲醫(yī)院”。實驗室占地500余平方米,共有實驗室12間,配備各類儀器設備100余臺套,可滿足從宏觀生物組織水平至中觀細胞水平再到微觀分子水平的各類檢測實驗,種類涵蓋植物真菌、細菌、線蟲、病毒等農業(yè)微生物。“十三五”以來,平均每年為北京本地檢測各類病蟲樣品100批次以上,同時也為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海南等其他省市的部分種植基地開展病蟲害檢測服務。依據檢測結果,通過三級植物健康體系或者直接聯系生產基地,為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在顯微觀察室,檢測員席昕用200倍顯微鏡察看土樣。在成像儀的屏幕上,0.2毫米的根結線蟲清晰顯現。然后,席昕用計數皿計算100克土壤中含有多少頭根結線蟲。
盧志軍告訴記者,幾年來,實驗室采集土樣,追蹤根結線蟲的生物特性,總結經驗,也初步得出一些結論。比如,當土壤中根結線蟲含量達100頭/100毫升以上時,建議立即采取快速、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進行緊急處理或者改種高抗病性品種;含量達10-100頭/100毫升以上時,建議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進行處理;含量低于10頭/100毫升時,建議采取抗耐病品種、嫁接、輪作生物藥劑等非化學方式進行防控。
在有害生物檢測實驗室的菌種保藏室,一排低溫、超低溫冰箱,里面保存著1600個微生物菌株,包括植物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四大類微生物的微生物種質資源。這些資源雖然可造成農作物生病,但在科學研究上確是寶貴的財富,一方面是微生物種類鑒定的標準樣品,另一方面也是病蟲害防治實驗的靶標微生物。
“農業(yè)微生物種類太多了,基于現階段的科技手段所熟知的種類還很少,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盧志軍認為,下一步,北京植保應繼續(xù)立足科技創(chuàng)新,在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上做文章,不斷探究農作物病蟲的“微觀世界”。進一步加大病蟲害尤其是新型、高風險有害生物的診斷檢測能力,進一步梳理、明確北京地區(qū)農業(yè)病蟲害的主要微生物種類;結合現有技術,積極與科研單位和院校聯合,把實驗室現有的檢測、鑒定技術向快速、準確、便捷、批量鑒定等方向進一步優(yōu)化,使其真正服務于農業(yè)生產和農民增收。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