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0:25:40
馬小江
從初中到高中,每年放暑假,我都要陪父親去玉米地鋤雜草。父親是種地“老把式”,他常說:“秋糧要做好,至少鋤三遍。”因此,每當下過一場雨或者澆了一遍水后,過上三四天,父親就叫上我,扛著鋤頭向玉米地里走去。
早晨,小路兩旁的玉米苗綠瑩瑩,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休養(yǎng)”,此時正是容光煥發(fā)。一棵棵玉米苗精神抖擻,伸展修長的葉子,擁抱早上初升的太陽。籠罩在田野里的一層薄薄霧氣,見到強烈的陽光便迅速消退,空氣中散發(fā)著一股泥土的清香。
聽見鋤頭與泥土碰撞時發(fā)出的“嚓嚓”聲,一棵棵雜草紛紛倒在我們鋒利的鋤頭下。剛開始鋤地時,我還沒掌握技巧,手握鋤把一個勁兒地挖,卻原地不動。不大工夫,父親就把我撂在了身后,等他回過頭時,我一臉的無奈,然后苦笑。父親說:“鋤地要一鋤接著一鋤,腳步往前挪動。鋤地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給地保墑,鋤松地皮,減少土壤里水分的蒸發(fā);二是鋤掉地里的雜草,保證青苗有充分的營養(yǎng)。像你這樣原地不動,天黑了都干不完活。”說完,父親給我演示了幾次,我才恍然大悟。
當一畦地快要鋤完的時候,已是中午了。此時,云不動,樹不搖,田野里,像蒸籠。舉目望去,大部分人都在堅持著。他們彎著腰,前腿蹬,后腿弓,在地里揮灑著汗水。每隔一會兒,我就用袖子擦去額頭上的汗珠,有時候來不及擦,汗珠就滾進眼眶里,特別難受。我說:“大,天這么熱,咱該回了吧。”父親說:“這會兒正好,鋤掉的雜草剛好被太陽曬死,咱就多鋤一會兒,午后天太熱就不來了。”我偷偷地看了一下手掌,已經(jīng)磨出了兩個水泡,鉆心地疼。父親發(fā)現(xiàn)我的水泡后,心疼地說:“鋤地時一定要攥緊鋤把。”我覺得父親就像一個耐心的導師,不遺余力地給學生傳授經(jīng)驗。
正午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得人難以忍受。當聽到父親用一個瓦片敲刮鋤頭上的泥土,發(fā)出清亮的聲音時,我長舒一口氣,終于可以休息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父親說:“天下一場雨或澆過一遍水,就要鋤上一次草。一般情況下,玉米從下種到收獲,鋤上三四遍草就行了,一二遍保墑除草,三四遍清理雜草,鋤過三四遍后,玉米就有半人高了。到時候,萬一天不下雨,只需澆上一兩次水就行了。”
轉眼間,三十多年一晃而過,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的發(fā)展,很多地方實現(xiàn)了機械化種植,農業(yè)生產(chǎn)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人們也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