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15:24:12
播種機觀摩現場。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都 文/圖
“研發(fā)機具得到越來越多農戶認可,節(jié)本增產增效顯著,目前機器已售罄了。”10月30日晚,該機器的研發(fā)者之一,國家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湯永祿研究員在微信朋友圈說道。
湯永祿所說的機器,指的就是稻茬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
研制20余載
攻克小麥播種難題
回顧播種機的研制過程,湯永祿介紹,其團隊長期著力于稻茬小麥播種技術研究。從1980年的免耕技術研究,到1990年的免耕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再到本世紀初開始的免耕帶旋播種技術研究,不同歷史階段解決了不同的技術難題。
其中,免耕帶旋播種技術研究分為2個階段。
該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機具小巧輕便,工作效率較高。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呈現出手扶拖拉機越來越少,動力與播種器一體化設計限制了動力的多元化使用等劣勢。另一方面,收割機也從小型半喂入式發(fā)展到體型較大的全喂入式,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農機手在追求作業(yè)速度的時候,不太愿意進行既慢又耗油的切碎作業(yè),高茬收割盛行。
“第一階段為 2004年至2012年,我們以手扶拖拉機為動力,進行整體設計。”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李朝蘇告訴記者,這一階段要求水稻收割時進行秸稈切碎拋撒處理,播種時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等工序。
第二階段為2013年至2019年。“我們從機具設計、農藝優(yōu)化、動力類型的角度,研究形成了滅茬帶旋播種技術。”李朝蘇說,這徹底解決了稻茬小麥播種難題——從“播不下、出不齊、長不好”轉變到“播得下、出得齊、長得好”。
“四川造”升級版免耕播種機的規(guī)?;瘧檬加?017年。湯永祿介紹,當年臨近小麥播種的時候,廣漢市金魚鎮(zhèn)的種糧大戶吳春正為水稻收獲很晚、秸稈量大,不知道如何播種而發(fā)愁。咨詢湯永祿之后,他購買一臺滅茬機和 2BMF—12型免耕帶旋播種機,僅8天即完成600畝播種。
“當時使用這臺機具,病蟲害、草害防控大幅減少至3次,不完善粒0.45%,與以往相比,小麥不僅播得下,還播得好。”吳春告訴記者,最終平均畝產達480公斤,畝產值達1209.6元,每畝凈利潤有359.6元。
走出蜀鄉(xiāng)
“四川造”小麥免耕播種機廣受好評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今年購進了17臺播種機,用于推動當地小麥抗?jié)癫シN。”湯永祿介紹,近幾年,升級完善后的新一代機具,不僅僅是在川內運用廣泛,更是走出了蜀鄉(xiāng),在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多個小麥主產省的稻茬麥區(qū)表現良好。
“江蘇70%~80%都是稻茬小麥,當地非常需要適宜稻茬小麥生產的播種機具。”江蘇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龍俊研究員告訴記者,由于江蘇秋播時節(jié)雨量大,加上秸稈還田不到位,當地的免耕條播機在播種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秸稈纏繞旋切刀等問題,影響播種進程和效率。
同樣的困擾,還發(fā)生在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湖北省國營清河農場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站長曾祥志向記者介紹,當地稻茬小麥最佳播期普遍與雨季重疊,滾筒式播種機作業(yè)受限。
與江蘇、湖北小麥播期天氣情況類似,我省稻茬小麥播種期間,由于秋雨連綿,土壤濕黏。我省小麥生產通過“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及配套研發(fā)機具的配合,有效破解這一難題。
“三四年前我們通過專家間的交流,了解到四川有這樣的機子,決定引進,試試可否解決土壤濕黏和秸稈還田綜合導致的排種管易堵塞、秸稈纏繞等問題。”王龍俊說。
曾祥志向記者介紹,這臺機具在機械性上可一機多用,在小麥播種基礎上,通過摸索,發(fā)現水稻直播也能使用。此外,還具有種、肥調節(jié)精度高、機械倉容裝種、裝肥量大、播種質量高等優(yōu)點,“在抗?jié)癫シN方面效果尤為突出,日平均播種面積達到50~65畝。”
“除了提高了產量,機具還省工節(jié)本。”國家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黃淮南部栽培崗位科學家、河南農業(yè)大學王永華研究員說,原來的常規(guī)播種,播種機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四川造”小麥免耕播種機可一體化完成除草、旋耕、播種,省工高效。
“‘四川造’小麥免耕播種機受到各個小麥主產區(qū)的認可和歡迎,在于省外所用機器購買的往往是旱地機器,不適宜水旱輪作的稻茬麥,而四川的專家則專門針對稻茬麥的難點問題研發(fā)出了適應性強的小麥免耕播種機。”湯永祿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