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11:09:34
麟游人把吃血條面叫喝血條湯。血條湯不是家常飯也絕非正餐,是款待親朋的上品早餐。在當?shù)?,娶媳婦、嫁女子和過年殺豬,才能做這吃食。
據(jù)說血條面是唐太宗在九成宮鄉(xiāng)間視察民情時發(fā)現(xiàn)的美食。因其口感醇香、營養(yǎng)豐富、制作工藝講究又耐儲存得以流傳下來。
麟游過事,在嘈雜的問候聲、孩子的打鬧聲、跑爐旁大廚鐵勺與鍋的碰撞聲和鍋底火苗躥起的呼呼聲中,端盤子的一聲吼“湯來了!”四方木盤子就頂著粗瓷碗里的血條湯粉墨登場了。這一碗血條湯冒著葷油、蒜苗以及五香粉的香氣,棕紅細長的血條面藏在涼粉和豆腐下,蒜苗末浮在湯頭上。那紅油,一口吹不透!喝血條湯通常要泡幾塊饃,手工饃用筷子輕輕摁進湯里再浮上來,紅潤而不膨脹,夾一塊放進嘴里細細品咂,再撈煎湯下的血條面,自是比白面多了綿醇、筋道,咸鮮而不膩。人們邊吃邊喝,血條面撈完,湯也所剩無幾。一碗下肚,葷!鮮!煎!那叫一個舒心紅火。
做血條面得用豬血和面,搟好的面餅擦上豬油切細上籠蒸熟,再澆上煎湯,一碗標準的血條面就做成了。
每到殺豬,女主人早早就備好放了鹽和調(diào)料的面盆,親自蹲到殺豬案跟前接血。冷卻的豬血易凝固,要用一塊蓑草抹布捏碎,再用籮濾去雜質(zhì)。技術(shù)老到的婆婆憑經(jīng)驗拿捏豬血兌水的分寸。白面拌成絮狀時要仔細看顏色,調(diào)節(jié)面粉和水的比例,顏色淺了味道寡淡,顏色濃了口感干澀。餳上兩三個時辰的面團一定得要技術(shù)嫻熟的人來搟,這樣血面才會越搟越柔韌,不容易干裂。豬油放進鐵勺文火融化,蘸大油均勻涂抹在搟好的面餅上。擦上豬油的面餅顏色鮮亮也增添了韌性,將其卷成四五厘米寬的條狀。這時候,妯娌們有的操大刀切細面,有的將切好的血條面齊整整碼放在蒸籠的箅子上,兩層之間再擦一遍大油,然后便燒旺鍋底的柴火。一刻鐘工夫,熱騰騰的血條面就出鍋了。
血條面出鍋時香氣撲鼻,第一鍋適宜趁熱干吃。把一塊塊剛出籠的血條面放在掌心揉搓,面條細長不相粘連,松散開來盛在盤里。夾一筷子入口,綿軟馨香。面條的筋道,加上調(diào)和面的爨香,吃起來油而不膩,整個人的食欲都被喚醒了。
暫時不吃的血條面就按出鍋時的樣子碼放到竹簸箕里陰干,留著待客。
血條湯的標配是豆腐和涼粉。涼粉和豆腐的菱形薄片放到血條面上面,用煎湯澆熱。湯與臊子面湯相似,但不放醋,以免破壞豬血的營養(yǎng)成分和血條面的咸鮮味。鍋里撒上一把蒜苗末,湯濃而不腥,血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
如今,麟游血條面不再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來麟游觀光隨時都能吃到,也不再只是盛大節(jié)日的早餐,它成了麟游一張活色生香的名片,吸引人們?nèi)ヌ剿?、去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