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3:36:21 歐甸丘 周宣妮 李凡
43年光影,一位農村公益放映員用銀幕連接起大山內外
面對壁柜中“古董”級別的膠卷放映機,61歲的黎仕倫神采奕奕。“從8.75毫米,到16毫米,再到35毫米,各種膠卷放映機都用過。”
作為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黎仕倫43年在貴州余慶縣的大山里架起了光影和農民之間的橋梁,當?shù)氐睦习傩斩挤Q呼他“老黎”。
放映苦與樂
老黎酷愛電影,說起自己小時候看電影的場景仍然津津樂道。1978年,18歲的老黎高中畢業(yè)后,在家待業(yè)。當?shù)卣疄槔侠杼峁┝艘粋€工作機會:下鄉(xiāng)放電影。
老黎被分到余慶縣敖溪區(qū)電影放映隊,和另外兩名同事一起,翻山越嶺,走進農村生產隊,為群眾放電影。
上世紀70年代,農村露天電影普及,村口看電影成為幾代人的溫馨回憶。
看電影是享受,但放電影并不輕松。每次放映,最頭痛的就是搬運放映設備。一部放映機、兩部影片、音箱、銀幕等,總重量超過300斤。如果碰上停電,還要帶上100多斤的發(fā)電機。
他已經記不清楚,多少個下雨天的路上,他摔了多少個跟頭,多少次被淋得渾身濕透。
讓老黎至今記憶深刻的是在老百姓家里的“戲睡”。“晚上鄉(xiāng)親們歇下后,我就回房關上門,把衣服褲子全脫了。拿出防蟲條,在床上和衣服上劃幾筆,這樣虱子和跳蚤才不會跳到身上,或者鉆到衣服里。”老黎和隊友們把這種睡法叫做“戲睡”。
時代在不斷發(fā)展,老黎的放映隊條件也在一點點變好。放映隊的運輸工具從肩挑手扛,換成了自行車,再到后來的拖拉機。
“時代在進步,放電影越來越‘松活’,但不能忘記那段苦日子,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那么一段時間,要去經受困難和磨煉,蹚過去就會看到新的希望。”老黎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
盡管過去了很多年,老黎依然記得第一次放映電影的場景,那天放的是《紅巖》和《地道戰(zhàn)》,現(xiàn)場人山人海。遇到喜劇場景,大家哈哈大笑;悲傷時,哭哭啼啼……
得失寸心知
電影行業(yè)興衰更替,放映人生隨之潮起潮落。1982年,生產隊逐步解散,原來由生產隊負責支付放映成本的露天電影時代結束。失去了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后,老黎并沒有等待失業(yè)。為了養(yǎng)活放映隊,老黎和同事把鄉(xiāng)里開會的會場空地改成了簡易的電影院,開始售票放映。
時代的變遷,讓老黎看到了電影行業(yè)的變數(shù)。1986年,老黎考取了貴州省電影放映技術學校,開始在職讀書,學習電影技術專業(yè),成為當時余慶縣電影院系統(tǒng)唯一一名中專生。
1996年,隨著電視機普及,農村電影市場不斷走下坡路,老黎所在的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陷入經營困難。在電影公司上班,以前是“金飯碗”,那時卻變成了“破飯碗”。公司賬上只剩下19.79元,還欠著800元的片租債務。
恰逢此時,余慶縣文廣局的領導找到老黎,請他主抓電影公司業(yè)務,挽救破產危局。“為了工作和同事的生活,我只能狠下心來,摸著石頭過河,挑起這個擔子。”這是老黎當時的念頭。
臨危受命,老黎在心里不斷盤算:這道坎怎么跨?唯有發(fā)展多種經營。
那時,他一邊下鄉(xiāng)為農民放電影,一邊帶著公司20多名職工利用縣城電影院的空置房屋,建起了夜宵市場,將電影院改成集文藝演出、開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活動場所,打開了多樣的經營方式。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老黎在當年就扭轉了電影院和農村電影放映隊虧損的局面。擔子挑起了,老黎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98年1月,他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接下來的幾年,在老黎的帶領下,余慶縣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又步入了發(fā)展快車道。2002年,老黎所在的放映隊被評為貴州“全省農村電影放映隊先進集體”稱號。
高光時刻,急流勇退。由于單位內部調整,老黎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又成了一名普通的放映員。
2006年,全國啟動農村公益性電影放映工作,每放一場,有80元補貼。“但補貼還不夠運費和住宿費,沒有人愿意承擔下鄉(xiāng)放映工作”,老黎說,“我是一名黨員,組織交給我的任務,就一定要好好完成。”
老黎的愛人徐蘭平提前退休,和老黎組成了“夫妻放映隊”,承包了農村公益性電影的放映任務。
“下鄉(xiāng)的時候,路面坎坷不平,非常顛簸。”徐蘭平說:“他開著三輪車,設備多,我坐在車后的音箱上。往邊上的懸崖瞧上一眼,深不可測。他就一個勁兒地安慰我‘別怕,別怕,就當是在按摩’。”
2010年,余慶縣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改制,老黎成立了余慶縣農村電影放映隊。從那時起,老黎的放映隊每年都要放映農村公益性電影700余場,后來又增加了科教電影、愛國主義影片等,每年都要放映各類影片數(shù)千場。
一路走來,起起伏伏,曾經的青蔥少年,如今兩鬢飛霜。“一輩子,能干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老黎43年只干一件事——放電影,他認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生,充滿了美好。
堅守一顆心
老黎相信,對于那些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不識字、不懂用智能手機的人來說,電影不僅僅是消遣,更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電影放映對老百姓有益,這也是他從事這項工作的價值。
過去,為了節(jié)省成本,老黎和妻子經常帶著床單和洗漱工具出去放映,走到哪,住到哪,有時還睡在農民家的廢棄門板上。恰恰是這種經歷,讓老黎更加懂得普通農民的需要。
大龍村村民周其倫,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初,周其倫借款搞養(yǎng)殖,由于不懂技術,兩個月不到,資金全部打了水漂,整日在家唉聲嘆氣。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老黎的耳中。
當年3月,老黎找到村干部商量,要為村民安排幾場“脫貧致富”專題電影,播放蔬菜種植科教片。村干部非常支持他的想法。
在這幾場科教片的放映中,周其倫聽得津津有味,他受到啟發(fā),決定把閑置的土地用來發(fā)展蔬菜產業(yè)。兩年后,周其倫成為當?shù)厥卟朔N植大戶。
“科普知識對農民來說,有著巨大力量。”老黎說,因為看電影,一些村民形成了買種子保留發(fā)票的習慣,在后來買到假種子打官司時成功獲賠;一些村民學會用科學測量的方式解決宅基地糾紛;還有村民改變傳統(tǒng)牲畜養(yǎng)殖習慣,學會了給動物測溫、配飼料……
盡管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務工,平時下鄉(xiāng)放映時,前來觀看電影的人數(shù)已大不如過去,但老黎還是要求放映隊一絲不茍完成放映任務。
初春時節(jié),記者來到老黎家,看到他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清單:《我和我的祖國》《“低頭族”的危害》《美麗鄉(xiāng)村我的家》……“如果疫情防控允許,我們放映隊準備今年再放3000場。”老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