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08:59:08
記者13日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員從棉鈴蟲產卵的獨特行為入手,揭示了其選擇產卵地點背后的化學感受機制,有望為棉鈴蟲這一世界性重大農業(yè)害蟲的綠色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3日發(fā)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小麥等300多種農作物都有嚴重危害性,具有遷飛距離遠、繁殖能力強等特性,對化學殺蟲劑易產生抗藥性,防治難度大。因此,開發(fā)綠色的、針對性強的棉鈴蟲防治方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昆蟲行為的過往研究顯示,棉鈴蟲雌蟲產卵后,蟲卵會釋放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可以阻止其他雌蟲在相同的地方產卵,這種獨特的行為被稱為“昆蟲產卵忌避行為”。但是,這種氣味如何引起昆蟲的忌避行為,其中的機制一直不明確。
對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王桂榮團隊通過氣相色譜質譜法和氣相色譜-觸角電位聯(lián)用儀等技術,在棉鈴蟲蟲卵表面鑒定出三個具有生物活性的長鏈脂肪酸甲酯。實驗證實,這三種卵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都能夠顯著引起棉鈴蟲產卵忌避行為,即阻止棉鈴蟲在特定區(qū)域產卵,同時在棉鈴蟲觸角的神經元中找到了能夠識別這些氣味的基因,這意味著科研人員從分子和神經水平上掌握了昆蟲產卵忌避行為背后的化學感受機制。
“基于該研究,科研人員下一步有望研制出針對棉鈴蟲產卵的行為調控劑,用更加綠色的方法阻止棉鈴蟲在特定的田地里產卵,有效地保護農作物?!蓖豕饦s說。
該研究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